過街設施、臨海老樓頻出打滑現象 防滑改造也是剛需 |
瀏覽次數:57 添加日期:2025-4-24 |
防滑是橋面、地面、梯面必須達標的基本要求。但受到鋪裝材料、天氣、環境、長時間磨損等因素的影響,路面防滑度會有所改變,從而引起濕滑問題。近年來,鑒于部分過街天橋、地下通道等過街設施及臨海老舊小區樓梯頻頻出現打滑現象,不少市民對安全出行提出了防滑訴求。近期,城市更新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,市民期盼相關部門在步行設施建設方面練練“防滑功”,讓出行更便利、更安全。 現狀 過街設施遇雨易打滑 老舊小區年年“梅雨病” 今年1月,有網友在觀海新聞客戶端“直通12345”平臺留言反映,市北區溫州路人行天橋兩側的臺階早上特別容易結霜,導致路面濕滑,存在安全隱患。 據了解,這座天橋于1998年交付使用。記者近日探訪時看到,天橋的臺階由花紋鋼板鋪設,表面刷了一層綠漆,但部分綠漆已經褪去,露出了鋼板本色,而且許多級臺階邊沿部分的突起花紋被磨光了。 “早上氣溫低,臺階表面很容易結霜。”負責保潔的公司相關人士稱,他們的保潔員也時常反映橋面濕滑的問題。 “這段臺階平時特別容易結霜,如果遇到雨雪天等惡劣天氣,打滑問題更嚴重!备浇囊晃痪用裢虏。 無獨有偶。去年,多位市民投訴福州北路同安路天橋雨天濕滑問題,其中一位市民下樓梯時還不慎摔倒。該天橋建于2012年,上下梯道的臺階上鋪裝了一種小瓷磚!叭f一在天橋上滑倒,后果恐怕很嚴重。”市民王先生說,所以遇到雨雪天,路人都會在此望而卻步。 此外,去年9月和10月,多位市民反映膠州路市立醫院附近的地下通道地面濕滑問題!爱敃r這個地下通道的地面換了新瓷磚,下雨時滲水,瓷磚路面就變得特別濕滑。”一位投訴人說,附近有醫院、居民小區,每天人流不斷,路面濕滑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。 除了部分過街設施打滑成為投訴焦點外,也有臨海老小區居民反映樓道內的樓梯存在嚴重的濕滑問題。 位于市南區增城路16號的東;▓@小區建于1999年,每年總有幾個月,低樓層的樓梯會出現濕滑現象,這成了不少住戶的心病。 一位男性居民說:“每年4月中旬到9月底,樓梯表面就像用拖把拖過一樣,濕漉漉的,下樓時感覺很滑。”而另一位一樓居民說:“尤其是一樓地面的濕滑情況特別明顯,我都要開著單元門透風。” 記者隨機進入兩個樓道查看,發現樓梯的臺階水泥面已磨得很光滑,其中3號樓的多個樓層拐角處,在臺階下中央位置放著不同樣式的防滑墊。記者在附近的銀澳花園小區了解到,該小區也存在樓梯會變濕滑的情況。 探因 防滑標準過于模糊 磨損潮氣加重難題 防滑是人行天橋和地道設施應具備的最基本特性,上述設施為何會存在容易打滑的情況? 據記者了解,《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技術規范》作為一項國家標準,對天橋和地道的設計和建設做了相關規定。但其中對路面防滑的要求非;\統,沒有給出可參照的具體參數。因此在實際操作中,人行天橋和地道在防滑方面的設計、建設、驗收通常以人行道鋪砌的標準作為依據。根據相關標準,人行道路面摩擦系數應大于等于0.5,防滑性能指標應大于等于60。 通常情況下,這個標準能夠滿足市民安全出行的需求。而之所以個別天橋和地道會出現明顯濕滑情況,除了天氣和環境影響外,與其建筑結構和鋪裝材料密切相關。 “人行道鋪裝了滲水磚,磚下面是沙子,自然降水能夠滲入地下,而且磚表面相對粗糙,防滑功能強。”一位市政工程的業內人士介紹,“天橋和地道鋪裝下面是混凝土,透水性不好,雨水滲不下去,只能通過表面流走,這種建筑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濕滑。” 另外,雖然天橋和地道建設參考了人行道的防滑等級和防滑值,但并沒有限制使用何種材質的鋪裝材料。滲水磚不適用,就要選用其他材料。天橋和地道的鋪裝材料經歷了一個更新換代的發展過程,從花紋鋼鋼板、瓷磚、木塑板,到近幾年開始使用表面更為粗糙的大理石。 “盡管天橋、地下通道在設計、建設上都符合防滑標準,但花紋鋼鋼板、瓷磚、木塑板等材料在雨雪天氣,表面容易形成一層水膜,尤其是使用花紋鋼或瓷磚鋪裝的天橋容易結霜、結冰。有的地下通道兩頭的防雨效果不太好,雨水進入通道內部容易造成濕滑!边@位業內人士說,目前使用較多的大理石板表面很粗糙,在同等條件下,防滑效果好于其他材料。 而部分臨海老小區建設年代久遠,使用時間超過了20年,樓道內水泥臺階表面磨損嚴重,部分位置形成了光滑面!2000年左右,小區居民樓內的臺階大多是使用水泥材料,經過長時間磨損,防滑等級難免下降!币晃唤ㄖ袠I的從業者說,而且這些老小區靠海,一年中近半年時間濕氣重,進一步加劇了樓梯濕滑程度。 建議 天橋通道“微處理” 小區借好“改造風” 我市在七區和膠州市已建成立體人行過街設施100多處。消除部分設施存在的安全隱患,是保障市民出行的最基本條件。記者了解到,國內不少城市已經對一些老舊過街設施進行了更新改造,并將防滑作為重要指標。專家建議,青島也可以借鑒外地經驗,多措并舉解決此類設施的易滑問題。 就一些居民反映的濕滑地段,相關部門也進行了改造,記者近日在膠州路市立醫院附近的地下通道看到,通道內的瓷磚表面全部加裝了防滑條,防滑條之間的距離不足20厘米,看上去密密麻麻。 “建議未來對市民反映集中、比較容易出現濕滑問題的設施進行梳理,對不同材質鋪裝、不同問題的天橋和地道‘對癥下藥’,通過‘微更新’提升這些設施的防滑等級!笔形h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、市城管委公眾委員李光全建議,在天橋、地道、帶坡道的人行道上加裝防滑貼、防滑條,提升設施的防滑效果;采用新技術、新工藝對傳統橋面材質進行升級改造。比如,在鋪裝層加裝防滑陶瓷顆粒,提升摩擦效果。陶瓷顆粒的橋面不僅美觀,而且防滑性和耐用性更好。 同時,他還建議,“鑒于對設施改造需要一個過程,可先期摸排情況,在易滑設施處安裝提示牌提醒過往行人。逢雨雪等特殊情況,借鑒汛期排澇的做法,由養護公司派出專業力量對這些位置進行重點維護,尤其重點關注車站、醫院、學校周邊的過街設施! 而老舊小區樓道內的樓梯屬于小區公共部位,進行防滑改造需要業主分攤費用或使用公共維修基金。在現實中,往往存在困難。對此,市政協委員、天路環衛市政設施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繼強建議,可借助老舊小區改造的東風,將小區設施防滑納入改造范圍。 據了解,目前老舊小區改造的建設內容包括改造建筑外墻、換氣站、燃氣管道、圍墻、排水管道、通信線路、微型消防站、綠化、路面整修、屋面防水、拆除違建物、停車位鋪裝、垃圾桶、健身器械及路燈等十幾項內容。“目前,樓道內的臺階濕滑問題不在老舊小區改造范圍內。老舊小區居住的老年人比較多,設施防滑處理是滿足適老化改造的剛性需求!敝炖^強建議,可以使用防滑劑作為改造材料,工程量小,花費少。地面防滑劑附著在瓷磚或水泥表面,形成肉眼看不到的小凹槽,當遇到水、油、雪時可起到物理吸盤作用,增大對腳底的吸力從而做到高效防滑。 【來源:青島日報】 |